永乐元年,廿七日。
奉天殿内洋溢着一片喜气洋洋,但又有一部分官员面带忧色,生怕这位好大喜功的皇帝,又想出什么幺蛾子来。
正旦大朝还有几日,但陛下今日忽然将在京五品以上官员全部召进宫中,似乎有什么喜事要宣布。
“朕自受神器以来,仰先帝恩福,诸爱卿勤政不休,将士奋勇,国泰民安,风调雨顺。”
朱棣的心情显然不错,一改往日直来直去,雷厉风行的风格,不紧不慢的和诸臣聊了起来。
“可叹,虽北方残元被犁庭扫穴,一蹶不振,然总有心怀叵测之徒,衅我大明。”
说到这里,眯着眼睛向殿门口的位置扫去。
那里有两张与殿上诸公格格不入的白色脸庞,站在那里一脸尴尬,站也不是,坐也不是。
在大朝之上和两个使者较劲,朱棣可就失了身份,随意扫了一眼,戏谑一句,便不再理会。
“幸赖魏国公、定国公、晋国公,及五军都督府上下将士奋命,驱鞑虏于外镇,得天之幸,我大明没失了上国天威。”
提及苏谨,朱棣又忍不住牙疼。
朝鲜那边的事都近尾声了,交给徐辉祖和徐增寿俩人善后就成,这小子却偏偏一副压根没打算回来的样子。
看到陛下脸色不愉,姚广孝忍不住暗中偷笑,小苏的耳根子怕又要痒了。
昨晚接到苏谨的电文,陛下没开心多久,就开始骂骂咧咧,话里话外像个怨妇一般,埋怨小苏不肯回来陪他。
“咳咳。”
清清嗓子,看了人群中的杨士奇一眼,后者会意站了出来:
“陛下,臣收到前线捷报。”
“哦,是吗?念念,让朕的百官也听听,儿郎们在前线打的怎么样,有没有丢了朕的脸面。”
百官闻言无不撇嘴,就连一向以面无表情着称的蹇义,嘴角都忍不住抽了抽。
谁不知道所有的战报,第一时间就会在陛下手里?
倘若真吃了败仗,发火还来不及呢,会有心情把他们喊到这里显摆?
正所谓大会议小事,小会议大事,这点规矩他们门清。
今儿这局啊,不就是陛下要炫耀一番大明的武功,顺便给当初那些反对援朝的官员脸上,重重甩上两个大逼斗?
要不为啥连在京的使者,全都喊进了宫?
得,不管你爱听不爱听,乖乖受着吧。
“启禀陛下。”
最新的战报,早就深深映在杨士奇脑子里,但他还是在心里捋了一遍,才缓缓开口:
“魏国公部(徐辉祖)于廿六日,三路大军其出,同时攻克富川、仁川、水原三城。”
大部文官听后不为所动,没觉得怎么样。
但朱棣心中却在不停暗暗咂舌。
一日破三城,听起来简单,可对面不是土鸡瓦狗,是有铁甲车、火炮和速射机枪这些犀利火器,以及重兵布防的城池。
虽然没有亲眼目睹,他心中隐隐也感觉到,谨弟‘变’出来的那个叫什么莎的玩意,到底有多可怕。
“还进士出身呢,起的什么破名?”
朱棣忍不住满腹牢骚,埋怨谨弟实在是太不懂事了,叫什么破莎啊?
你说说你,越活越回去了,还不如当年哄俺爹的时候呢!
哪怕起个‘永乐一号’这样的名字呢也行啊,听着就够劲、够风光!
将来史书也会记载,某年某月某日,魏国公携永乐一号大破敌军于某处,咱多有面子?
不行,回来非得和他说说,让他改了这破名不可!
朱棣的心思魂游天外,杨士奇那边倒没耽搁自己的事:
“连破三城后,魏国公部与增援的定国公(徐增寿)部当日完成交割,已率部南下向安氏叛军控制的清州、世宗、瑞山方向进军。”
“定国公到后,继续对安氏叛主所在的汉城,施行围而不攻的策略,并向陛下请示下一步的动作。”
朱棣点点头:“增寿的决议还是稳妥的,自古鲜有好战之君,彼虽枉佞,然上天有好生之德,能不战而降人之兵自然最好。”
“是,陛下仁慈。”
下面的御史言官听的无不皱眉,您,非好战之君?
拜托陛下您别装睁眼瞎,瞅瞅国库今岁的糜耗,有几成用于正处,几成又充作军费?
但现在是大捷之时,没人敢张嘴坏了陛下的兴致,即便如蹇义,也没说什么。
“淇国公(丘福)部,日前已转战春川,不日收复春川郡沿线,因山路难行,处处皆有敌军行踪,故行军略显凝滞。”
哼。
听到丘福的名字,朱棣忍不住怒气勃生。
安排丘福给李景隆做先锋,是因为他清楚,李景隆这小子到底有几斤几两。
说白了,让李景隆先吃个小亏,认清自己,然后反攻的时候,再给他想办法混个功劳,这就是朱棣的打算。
可没想到,李景隆这小子却愣是在元山城头战死了!
虽然是李景隆自己的决定,但丘福护帅无能,致一军主帅陨落的罪名,是跑不脱了。
更何况死的还是靖难功臣,朱老四的发小,就让他更不高兴。
但如何处置丘福,朱棣心里还没个准主意,只能暂时搁置,回来听听谨弟的意思。
“晋国公电文,报”,念道苏谨的名字,杨士奇忍不住正了正身子:
“匪首英逆贼王约翰,已被衡王大军擒下,慎海卫指挥使隋越,已率部向群山方向回援,与魏国公内外夹攻,光复世宗城。”
“东线战场报,慎海卫陆卫指挥使孙威,业已率部接连攻克蔚珍、蔚山、浦项三座港口城池,因其人手短缺,故奏请陛下派人前去接管。”
“嗯...”
对此,朱棣早有了决断:“让丘福去吧,告诉他,给朕好生看好了这几座港口,戴罪立功,不容有失,否则就自个儿割了脑袋来见朕。”
“臣,遵旨。”
大明对朝的战事,自今日起彻底宣告进入反攻期,各处战线捷报不断传来,不是小胜,是大胜。
在群臣贺喜声中,杨士奇最后缓缓念出苏谨的动向:“擒匪首后,晋国公已率部进攻对马岛,期一战而平。”
短短几个字,背后代表的却是无尽的厮杀。
同样被招来与会的李朝使者,一脸的得意,喜气洋洋的上前:
“小臣恭贺圣主,恭贺大明,战无不胜,所向披靡。”
谁知,朱棣却冷冷的看着他,将一份奏疏丢到他面前:
“朕可不敢,朕倒要问问贵使,你们到底想干什么!”
喜欢大明:我只想做一个小县令啊请大家收藏:(m.25xsw.com)大明:我只想做一个小县令啊25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