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几天写到遣唐使的时候,炒鸡卡文。
特别是看新闻,那倭国首相上蹿下跳,倭国防长大放厥词,就觉得心里有一股子气。
嗯,着实很痛苦啊!
++++++++++++++++++++++++
上官婉儿倒是没有考虑太多。
在她看来,杨守文之所以杀人,更多是因为看到那些倭人嚣张行径,因此怒而杀人。
因为在此之前,她就知道杨守文对倭人没有好感。
当初长洲寻宝时,有倭人参与其中,给杨守文增添了不少麻烦。
所以,上官婉儿一直以为,杨守文之所以不喜欢倭人,更多是因为那件事。可没想到,杨守文竟然一番长篇阔论,令上官婉儿颇为震惊,同时又觉得有一些可笑。
倭人?
能祸及后人?
此时的倭国,还处于奈良时代,国力算不得强盛。
事实上,早在汉代,就有倭人朝贡华夏的先例。在此之后,也只有在白江口之战时,稍显露出了些许野心。一直以来,倭人以谦恭有礼而著称,对华夏朝廷,多以‘上国’而称呼,显示出对华夏的仰慕之心,故而才有‘君子国’的说法。甚至在朝中,不少人对遣唐使抱有好感。哪怕是白江口之战,双方的关系已经降至冰点,但是对倭人却并不排斥。
如此一个谦恭有礼的国家,又如此弱小,如何能危害朝廷?
上官婉儿觉得,杨守文有些危言耸听。
“青之,你所见倭人,不过是少数,乃害群之马。
大多数的倭人,还是很谦卑的……他们派来许多人学习,岂不说明他们对朝廷的仰慕?你说会祸及后人,实在是……这些话若是到了朝堂上,只会被他人耻笑。”
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,大都有一种天朝上国的心态。
在唐人眼中,华夏乃世界的中心,域外皆为蛮夷,根本不足为虑。
杨守文心中苦笑。
那倭人对华夏造成的伤害,与目前而言,的确是还很遥远。
但却不能因此,就对这个国家优待。华夏,在历史的长河之中,犹如一头巨龙,而那倭人却好像依附在巨龙身上的蚊蝇,不断的吸食这巨龙的鲜血,壮大自身。
等到了巨龙衰弱,那蚊蝇就产生了其他的想法。
它想要吞噬了巨龙,取而代之……
可这些话,他无法说出口。就如同上官婉儿所言,即便是他说出来,也不会有人相信。
最好的办法,便是停止向倭人输血。
就如同前世的美帝,将之视为棋子,爪牙。我可以对你友好,可以对你支持,但是你想要获得我最为先进的技术,就是痴心妄想。甚至,你有一点壮大的苗头,我也会立刻镇压,让你生生世世,只能依靠我,成为我的马前卒,却休想威胁到我。
杨守文觉得,对付倭人,必须要用这样的手段。
只是华夏延续千年的‘老大中国’心态,总会忽视掉倭人的野心。
在朝中的大佬们看来,白江口之战只是一个偶然。但在杨守文看来,确是倭人寻求扩张,对朝廷底线的一次试探。当然了,那试探的结果,就是长达近四十年的断交。
此时的倭国,对华夏尚有极大的依赖之心,所以在发现华夏根本不是他们可以撼动的巨人之后,立刻又改变了策略。四十年里,双方在官面上没有任何的接触,可是在私下里,却往来频繁。那血学生僧,那些留在华夏的工匠,以及如无畏法师那种,心甘情愿的改变姓名,在华夏生活十数载,目的只是想吸取华夏的精华。
遣唐使,的确是彰显了华夏的博大胸怀,但同时,也使得华夏璀璨的文明输送出去。
但这种文化输出,却没有什么好结果。
因为得来的太容易,倭人并不感谢,反而对华夏的窥觑之心,伴随着他们的强大,逐渐演变成为一种野心。
斗米恩,升米仇!
就因为华夏给予的太多,那些得到了好处的蛮夷邦国,认为是理所应当,毫无感恩之心。
想到这里,杨守文闭上眼睛,陷入沉思。
半晌,他睁开眼,对上官婉儿道:“姑姑,我要见陛下,向她面陈。”
“嗯?”
上官婉儿蛾眉浅蹙,轻声道:“青之,你要做什么?”
“我只希望陛下能够驳回倭人更改国名的表奏,倭人便是倭人,绝不可令其改为日本国。”
“这样……”
上官婉儿觉得,杨守文一定还有别的想法。
但他既然不愿意说,那必然是有他的理由。他想要面见武则天?对普通人而言,这或许很困难。但是对他来说,以武则天对他的喜爱,以及杨家的关系,必不会拒绝。
“如此,你收拾一下,一个时辰之后,随我出发。”
“喏!”
杨守文心里,还是有些忐忑。
但是,他觉得有些事情,还是要和武则天说清楚才是。
武则天是否采纳,是武则天的事情。而作为一个穿越众,绝不会让那些倭人轻易得逞。
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
发生在偃师的事情,终于传到了洛阳。
在得知杨守文杀死了几十个倭人之后,顿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。
哪怕杨守文在文坛名声响亮,哪怕他在安南战功显赫,依旧被无数人所指责。倭人最善于伪装,喜欢做出一副谦卑的姿态,得到了不少人的欣赏。因为,他们的这种谦卑,可以在极大程度上,满足一些人‘老大中国’的心态,所以对杨守文自然不满。
“太子,杨守文胆大妄为,擅杀君子国人,实在是太过无礼,有辱我圣朝声誉。”
“是啊,那君子国人就算有再大的不是,可以请鸿胪寺出面调解。
可是他却不管不问,甚至连偃师县衙都不经过,直接杀人……传扬出去,我圣朝礼仪何在?律法何在?”
“太子,杨守文当罚。”
“对,绝不能对他放任不理。”
东宫银安殿内,一群人七嘴八舌的叫嚷。
李显面沉似水,也不说话,只静静看着那些叫嚷的人,眼中闪过一丝冷意。
而今的李显,可不是四年前那个才从庐陵返回的庐陵王,凡事都战战兢兢,不敢轻易决断。而今,伴随着武则天渐渐放权,也伴随着他的势力日渐增强,李显的心态也就发生了变化。不过有一点他始终没有改变,那就是他对家人亲眷依旧维护。
杨守文是什么人?
那是他的女婿,是李裹儿的夫婿。
李裹儿又是什么人?
那是他最宠爱的女儿……
“子寿,你怎么看待此事?”
李显在众人商议完毕之后,突然扭头,询问站立在一旁的一位年轻人。
若杨守文在这里,一定会认出那年轻人,赫然是当初他从长洲回归途中遇到的张九龄。
想当初,张九龄初临洛阳,毫无跟脚。
杨守文于是请他担当了杨承烈的幕僚,持续了一年之久。
后来,张九龄便潜心读书,准备应对科考的到来。当时,他虽辞去了幕僚的职务,却住进了杨守文在铜马陌的八角楼内。长安元年,张九龄登进士第,大功告成。
之后在杨承烈的举荐下,张九龄并未接受三省六部九寺的职务,反而在东宫的司经局里担当了一名文学。同时,又因为他与杨家关系密切,很快就得到了李显赏识,做了詹事府的主簿。平日里,张九龄很低调,从不显山露水,却甚得李显看重。
在一群人羡慕的目光中,张九龄欠身道:“杨君行事,必有其缘由。
我们现在,也只知道他杀了倭人,却并不清楚具体的原因。此时喊打喊杀,不免有落井下石之嫌,绝非智者所为。况且,陛下宠爱君子国使者不假,但杨君也有平定安南叛乱战功……所以这件事,太子不必参与,只需表现出秉公处置的态度即可。
至于如何处置,相信陛下定有圣断,太子又何需费心。”
也不看清楚,你们要处置的人是谁!
张九龄心中冷笑,并未去看那些叫嚷着要处置杨守文的人。
李显对张九龄的这个建议,非常满意。
他是太子,未来他将要执掌朝堂,所以更需要表现出一种公正的姿态。当然,也只需要一种姿态……因为最终的决定权,不在他手中,而是在武则天的手里。李显更相信,武则天绝不会处置杨守文。因为在她的心目中,杨家父子份量极重……
“孤以为如此甚好。
为一倭人,便不问情由处置一个为朝廷立下大功,平定岭南之乱的功臣,殊为不智。”
一干东宫幕僚,也都露出了尴尬之色。
就在这时,一名内侍匆匆跑进银安殿中,来到了李显身边。
他在李显耳边低声说了几句,李显闻听,先是一怔,旋即露出了笑容。
“子寿,青之已经回来了!”
“啊?”
“陛下命人把他带去了上阳宫,想来这其中,必有隐情。
我等现在,只管静观其变吧。”
如果武则天要处置杨守文,会让人先把他关押起来,而不是直接把他叫去了上阳宫中。
这说明,武则天并没有听信外面的那些谣言,对杨守文依旧十分宠信。
只是,他又要对武则天说些什么呢?
李显感到,非常好奇!
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
杨守文走进提象门的时候,天色已晚。
武则天已提前接到了上官婉儿的奏报,所以下旨,命杨守文抵达洛阳后,直接见驾。
她也想听听,杨守文会说些什么。
所以,在杨守文抵达丽景台之前,她就驱散了周围的人员,只留下张大年在身边陪伴。
当杨守文走进丽景台的时候,武则天笑了!
算起来,已经有一年多,快两年未曾见这小家伙了。
剑南道一行,岭南道一战,使得杨守文在清秀之中,又增添了一丝阳刚之气,更显英武。
那种杀伐决断的英气,不是靠着读书或者养尊处优可以锤炼出来。
那需要一场场大战,一次次的杀戮,从尸山血海中走出来,才能拥有的气概……
曾几何时,武则天对杨承烈寄予厚望。
可结果,杨承烈中途逃跑,隐姓埋名多年。
虽则,也经过了无数次的杀伐,可一个小小的昌平县,还远远无法锤炼出武则天所希望的那种气魄。反倒是杨守文,这个外表清秀的小家伙,似乎有了几分气势。
不过,武则天旋即又收起了笑容。
“臣,杨守文拜见陛下。”
杨守文走进丽景台,推金山倒玉柱,在丹陛下拜倒。
而武则天却未理睬,而是端坐龙椅之上,好半晌才冷哼一声,幽幽道:“杨将军倒是好大的气魄,挟岭南大胜之威重返中原,先是在五龙镇杀死张士龙,险些激起了江左正一道信徒暴动,而今又在偃师大开杀戒,连日本国的使者扈从也不放过。”
“陛下,是倭国!”
不等武则天说完,杨守文便大声反驳。
武则天闻听,惊怒不已。
她拍案而起,厉声道:“杨守文,你好大胆子!”
若换做其他人,说不定会吓得战战兢兢。
可杨守文却抬起头来,正视杨守文,大声道:“陛下,臣自知死罪,不求陛下饶恕。
然臣有一言,还请陛下在砍下臣的脑袋之前,容臣说完:倭人,绝非君子,更不可轻信!”(~^~)
喜欢盛唐崛起请大家收藏:(m.25xsw.com)盛唐崛起25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